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

說詩——向陽〈立場〉

 向陽〈立場〉

你問我立場,沈默地
我望著天空的飛鳥而拒絕
答腔,在人群中我們一樣
呼吸空氣,喜樂或者哀傷
站著,且在同一塊土地上

不一樣的是眼光,我們
同時目睹馬路兩旁,眾多
腳步來來往往。如果忘掉
不同路向,我會答覆你
人類雙腳所踏,都是故鄉


本文不打算詮釋詩的美學面向,而集中於詩的意義的通透。雖然羅蘭.巴特宣稱:「作者已死。」將作者與作品分離,認為作品自誕生起,就有獨立的生命。但我偏好的,仍是老式的讀詩方法,也就是close reading——細讀。

要了解這首詩,首先必須了解創作的時間,一九八四年,時詩人主編自立晚報副刊。了解這兩點,這正是理解這首詩的關鍵密碼。一九八四年,正值解嚴前夕,鄉土論戰方告一段落,而社會思想邁向多元,各種想法、主張、與立場激烈碰撞的時候,自立晚報是有名的堅持本土的報紙,詩人主編其副刊,詩人的立場不言而喻。

這是一首政治詩。有人問詩人的立場,詩人拒絕回答,由詩末「我會答覆你人類雙腳所踏,都是故鄉」可知詩人立場已定,卻不願明白宣之於口,是有難言之隱的。同年自立副刊刊登林俊義雜文,遭警總以「為匪宣傳」罪名查禁,詩人曾被約談,可知文字獄的網並未放鬆,仍然時時罩在人們頭上,箝制人們的思想。

詩人看著天空的飛鳥,飛鳥象徵著自由,不被拘束。同一塊土地指的是台灣這座島嶼,站在其上,呼吸相同的空氣、共同喜悅與悲傷,可知這座島嶼上的人們無論來自何處,自他們生活在這座島嶼上起,其生命與命運早已緊密連結在一起,休戚與共。

眼光表示看待事物的角度,馬路隱喻台灣海峽,從大陸那裡來的人們,與一直想回歸的人們,最後詩人發出看似有力的呼告實是鏗鏘的質問:大家都共同生活在這座島嶼上,這裡,不能成為你們的故鄉嗎?

立場的意思是看待事物的觀點、想法,但其更原始的意義乃是立足所在之場域。向陽的〈立場〉兼容二者,清楚地宣示了台灣既是我們立足的場域,也是我們歌於斯、哭於斯、聚國族於斯,將來亦可能死於斯的故鄉的立場。(170905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一年好景君須記

最是橙黃赭赤時。 很少有植物像台灣欒樹一樣有四種變態可觀。春夏時,青鬱勃發,是為一觀。秋天九月,發出鈴鐺似的燦黃笑語,可以解頤,又是一觀。十月,結出燈籠似的蒴果,豔豔燃了一路的秋氣,再是一觀。冬季十一二月,青葉、黃花與絳果俱萎敗,遲暮的蕭索之狀,肅穆寂靜,演示萬物的結局,不得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