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

婆娑洋解

首先,引起我興趣的,是連橫〈台灣通史序〉中所言「婆娑之洋,美麗之島」,「婆娑」是舞蹈、盤旋等樣子,意思不合,到底「婆娑之洋」是怎樣的海洋呢?考諸台灣文獻,「婆娑之洋」一詞總共以幾種型態出現:「婆娑」、「婆娑洋」、「婆娑世界」、「娑婆洋界」、「婆娑洋世界」、「華嚴婆娑洋世界」、「乾坤東港華嚴婆娑洋世界」,相關詞語皆是由「乾坤東港華嚴婆娑洋世界」簡化而來。

「華嚴婆娑洋世界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與佛教「華藏莊嚴世界海」的「娑婆世界」,而這一命名的來源,所有文獻皆不約而同指向季麒光《蓉洲文稿》所引《名山藏》,如《臺海使槎錄.赤崁筆談》:「臺灣,海中番島,《名山藏》所謂乾坤東港華嚴婆娑洋世界,名為雞籠。考其源,則琉球之餘種,自哈喇分支,近通日本,遠接呂宋,控南澳,阻銅山,以彭湖為外援。明萬歷間,海寇顏思齊踞有其地,始稱臺灣。(《蓉洲文稿》)」很可惜,《名山藏》早已亡軼,所以也無從得知「婆娑洋世界」是否「娑婆洋世界」的誤書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8:「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,至此世界,名:娑婆,以金剛莊嚴為際,依種種色風輪所持蓮華網住;狀如虛空,以普圓滿天宮殿莊嚴虛空雲而覆其上,十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遶,其佛即是毘盧遮那如來世尊。」或者比擬台灣為佛國淨土。

不管「婆娑洋世界」是否「娑婆洋世界」的誤書,台灣文獻中,倒是有志一同地使用「婆娑洋世界」或者「婆娑世界」、「婆娑洋」,只有一例作「娑婆洋界」,《重修鳳山縣志.藝文志》:「韓如潮、蘇如海,皆言徵文,以海外為壯觀也。邑為娑婆洋界,而瑯嶠潮聲更為四邑所希覯,宜其文之恢漫離奇也。」我不相信台灣三百年文人,竟然沒有一人知曉佛理或閱讀佛典,我相信這是有意識的誤用,佛教的「娑婆世界」無法詮釋台灣,「婆娑洋世界」已經偏離佛教意涵,而自成一世界,是一翩躚、浪漫、充滿想像的仙山島嶼世界。這點,由連橫的《雅言》可得到印證:「婆娑之洋,美麗之島,昔人所謂海上仙山者也。」「婆娑洋」、「婆娑洋世界」或「婆娑世界」即岱輿、員嶠、方壺、瀛洲、蓬萊一類的存在。

回到這篇文章最初提出的問題,「婆娑之洋」的「婆娑」該如何解呢?我以為,不應拆分意義,「婆娑之洋」本就是「婆娑洋」拉長語音,如同《莊子.逍遙遊》的「姑射之山」或《列子.湯問》的「不周之山」,「之」是語助,「婆娑洋」係指台灣,為一意涵自足的專有詞彙。「婆娑之洋,美麗之島」為古文常用的重文疊意句法,「婆娑之洋」即是「美麗之島」。(141111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一年好景君須記

最是橙黃赭赤時。 很少有植物像台灣欒樹一樣有四種變態可觀。春夏時,青鬱勃發,是為一觀。秋天九月,發出鈴鐺似的燦黃笑語,可以解頤,又是一觀。十月,結出燈籠似的蒴果,豔豔燃了一路的秋氣,再是一觀。冬季十一二月,青葉、黃花與絳果俱萎敗,遲暮的蕭索之狀,肅穆寂靜,演示萬物的結局,不得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