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

阿膠

古書之中,除開醫書之外,文學作品提到阿膠,皆跟一個典故有關。

庾信〈哀江南賦〉:「敝箄不能救鹽池之鹹,阿膠不能止黃河之濁。」

清朝吳兆宜《庾開府集箋註》:「《抱朴子》:阿膠一寸,不能止黄河之濁。」

同時的倪璠《庾子山集》纂註則說:「《淮南子》:阿膠一寸,不能止黄河之濁。」

查現今《淮南子》一書,並無提到阿膠,而《抱朴子.外篇.嘉遁》有類似的語句:「寸膠不能治黃河之濁。」另,《淮南萬畢術》提到:「膠撓水則清。」也不能因此判定倪璠所言無據。

宋.李昉《太平御覽》記載孔融〈同歲論〉:「阿膠徑寸,不能止黄河之濁。」

南朝梁元帝《金樓子》:「阿膠五尺,不能止黄河之濁。」

梁元帝與庾信同時,看來「阿膠止水濁」已是漢魏以來人所共知的典故。

至於為什麼阿膠能止水濁呢?沈括《夢溪筆談.辯證一》是這樣解釋的:「東阿亦濟水所經,取井水煮膠,謂之『阿膠』。用攪濁水則清,人服之,下膈,疏痰,止吐,皆取濟水性趨下,清而重,故以治淤濁及逆上之疾。」

元稹〈賽神〉:「主人且傾聽,再為諭清渾。阿膠在末派,罔象游上源。靈藥逡巡盡,黑波朝夕噴。」《國語.魯語下》:「水之怪曰龍、罔象。」《莊子.達生》:「水有罔象。」這是說把阿膠投在末流,而水怪在上游,靈藥亦無用,河水仍黑波洶湧。

羅隱〈黃河〉:「莫把阿膠向此傾,此中天意固難明。解通銀漢應須曲,纔出崑崙便不清。高祖誓功衣帶小,仙人占斗客槎輕。三千年後知誰在,何必勞君報太平。」這是說黃河清濁自有天意,不用徒勞用阿膠救治。

黃河之清濁自古是天下太平或動亂的象徵,而投膠治濁水就是救濟天下的隱喻了。(181104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一年好景君須記

最是橙黃赭赤時。 很少有植物像台灣欒樹一樣有四種變態可觀。春夏時,青鬱勃發,是為一觀。秋天九月,發出鈴鐺似的燦黃笑語,可以解頤,又是一觀。十月,結出燈籠似的蒴果,豔豔燃了一路的秋氣,再是一觀。冬季十一二月,青葉、黃花與絳果俱萎敗,遲暮的蕭索之狀,肅穆寂靜,演示萬物的結局,不得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