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

自性

「自性」是佛教哲學的一個觀念,意謂超然無傍、獨立存在的本質,然而萬物皆待「緣」而後有,故萬物可謂是無「自性」。

《高僧傳》記載,釋道安逃難到襄陽後,建立了檀溪寺。郗超一向信奉佛法,對釋道安大名仰慕已久,聽說他來到襄陽後,就洋洋灑灑寫了一封信向釋道安致意,另外又派人捐了千斛米糧。而釋道安對於郗超的殷勤舉動,只簡短地回覆了一句話:「捐米,彌覺有待之為煩。」

關於這個回覆,有兩種解釋:一是從佛教「自性」的觀點來看,人仰賴米糧而存活,故人可謂是無自性;郗超捐了千斛米糧,更讓釋道安覺得依賴外物之深刻、解脫之困難。一就是釋道安嫌郗超太煩人了。

貓峙立在隔鄰的雨遮上,覷準我出得門來,立刻喵嗚叫了起來。我苦笑一下,轉身回屋內拿了一碗貓糧出來。看貓靜靜踞伏地上吃食,我想,這邊也是無自性呢,可又有誰人能掙脫桎梏呢?(120721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一年好景君須記

最是橙黃赭赤時。 很少有植物像台灣欒樹一樣有四種變態可觀。春夏時,青鬱勃發,是為一觀。秋天九月,發出鈴鐺似的燦黃笑語,可以解頤,又是一觀。十月,結出燈籠似的蒴果,豔豔燃了一路的秋氣,再是一觀。冬季十一二月,青葉、黃花與絳果俱萎敗,遲暮的蕭索之狀,肅穆寂靜,演示萬物的結局,不得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