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9月17日 星期二

羨魚

「臨川/河/淵羨魚,不如退而結網」,本意是與其空自妄想,不如實際行動,最早出於《文子.上德》:「臨河欲魚,不若歸而織網。」或《淮南子.說林訓》:「臨河而羨魚,不如歸家織網。」

在董仲舒與漢武帝應答的〈賢良對策〉中,董仲舒認為現今政治不良的主因是因為教化不善,「古人有言曰:臨淵羨魚,不如退而結網。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,不如退而更化;更化則可善治,善治則災害日去,福祿日來。」他認為想要政治良善就必須從教化著手,他願意為此盡一分心力。這裡「羨魚」乃是指希望政治良善。

《漢書.揚雄傳》漢成帝巡歷河東,見到殷周遺跡,而思唐虞之風,揚雄認為「臨川羨魚不如歸而結罔」,於是作〈河東賦〉上諫。這裡「羨魚」乃是指追慕唐虞之風,同樣與政治清明良善有關。

張衡〈歸田賦〉:「遊都邑以永久,無明略以佐時。徒臨川以羨魚,俟河清乎未期。」這裡「羨魚」的意思發生了巧妙的轉變,同樣寄寓了希冀政治清明的意思,但這清明卻是得由自己來實現,於是「羨魚」有了干祿、求仕的意味。

《抱朴子.內篇.釋滯》: 「而不知彼之求仙,猶臨河羨魚,而無網罟,非河中之無魚也。」「羨魚」指的是求仙。

郭璞〈遊仙詩〉其八:「明道雖若昧,其中有妙象。希賢宜勵徳,羨魚當結網。」這是說如果想要成為聖賢,就要砥礪品德;想要吃魚,就該結網。「羨魚」即是「希賢」,這裡的聖賢跟神仙是同義詞,也就是求仙。

唐代孟浩然〈望洞庭湖贈張丞相〉: 「坐觀垂釣者,徒有羨魚情。」讓「羨魚」成為「求仕」的代名詞,但其實他遠承張衡〈歸田賦〉之意,近的以唐代來說,他也不是首發其軔者。

駱賓王〈過張平子墓〉:「惟歎窮泉下,終鬱羨魚心。」張平子即張衡,這首詩也是繼張衡〈歸田賦〉之意。

高適〈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〉:「一生徒羨魚,四十猶聚螢。從此日閒放,焉能懷拾青。」「聚螢」用的是車胤囊螢的典故;漢代卿大夫官印綬帶微青色,「拾青」即指取得高官。這裡「羨魚」可以明確肯定是求仕。

張正元〈臨川羨魚〉:「有客百愁侵,求魚正在今。廣川何渺漫,高岸幾登臨。風水寧相阻,煙霞豈憚深。不應同逐鹿,詎肯比從禽。結網非無力,忘筌自有心。永存芳餌在,佇立思沉沉。」整首詩寫得很委婉,但只要明白「羨魚」是「求仕」的隱喻,整首詩就豁然通解,「風水」指的是外在的阻撓,「芳餌」則是指自身美好的才華德行。

羅隱〈鷺鷥〉:「斜陽澹澹柳陰陰,風褭寒絲映水深。不要向人誇素白,也知常有羨魚心。」表面是吟詠鷺鷥,但骨子裡仍是求仕。「水至清無魚,人至清無徒」,「素白」本是值得誇耀的自身美好無瑕的德行,但為了吃魚(求仕),連純潔的德行也可拋棄。諷刺了晚唐政治沉淪的悲哀。

劉商〈歸山留別子姪〉:「不逐浮雲不羨魚,杏花茅屋向陽居。鶴鳴華表應傳語,雁度霜天懶寄書。」「浮雲」指的是《論語.述而》:「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」的富貴,「羨魚」當然是求仕。《搜神記》:「遼東城門有華表柱,忽有一白鶴集柱頭,時有少年,舉弓欲射之,鶴乃飛。徘徊空中而言曰:有鳥有鳥丁令威,去家千歲今來歸。城郭如故人民非,何不學仙冢壘壘。遂高上沖天。」「鶴鳴華表應傳語」意即我成仙了自然會傳訊於你,一般無事時就懶得寫信了。

「羨魚」還有另一種意思。孟浩然〈西山尋辛諤〉:「漾舟尋水便,因訪故人居。落日清川裡,誰言獨羨魚。石潭窺洞徹,沙岸歷紆徐。竹嶼見垂釣,茅齋聞讀書。款言忘景夕,清興屬涼初。回也一瓢飲,賢哉常晏如。」這裡「羨魚」羨的是《莊子.秋水》:「儵魚出遊從容,是魚之樂也。」那種無拘無束、逍遙自在的快樂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一年好景君須記

最是橙黃赭赤時。 很少有植物像台灣欒樹一樣有四種變態可觀。春夏時,青鬱勃發,是為一觀。秋天九月,發出鈴鐺似的燦黃笑語,可以解頤,又是一觀。十月,結出燈籠似的蒴果,豔豔燃了一路的秋氣,再是一觀。冬季十一二月,青葉、黃花與絳果俱萎敗,遲暮的蕭索之狀,肅穆寂靜,演示萬物的結局,不得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