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9月18日 星期三
天末懷友人
2019年9月17日 星期二
羨魚
「臨川/河/淵羨魚,不如退而結網」,本意是與其空自妄想,不如實際行動,最早出於《文子.上德》:「臨河欲魚,不若歸而織網。」或《淮南子.說林訓》:「臨河而羨魚,不如歸家織網。」
在董仲舒與漢武帝應答的〈賢良對策〉中,董仲舒認為現今政治不良的主因是因為教化不善,「古人有言曰:臨淵羨魚,不如退而結網。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,不如退而更化;更化則可善治,善治則災害日去,福祿日來。」他認為想要政治良善就必須從教化著手,他願意為此盡一分心力。這裡「羨魚」乃是指希望政治良善。
《漢書.揚雄傳》漢成帝巡歷河東,見到殷周遺跡,而思唐虞之風,揚雄認為「臨川羨魚不如歸而結罔」,於是作〈河東賦〉上諫。這裡「羨魚」乃是指追慕唐虞之風,同樣與政治清明良善有關。
張衡〈歸田賦〉:「遊都邑以永久,無明略以佐時。徒臨川以羨魚,俟河清乎未期。」這裡「羨魚」的意思發生了巧妙的轉變,同樣寄寓了希冀政治清明的意思,但這清明卻是得由自己來實現,於是「羨魚」有了干祿、求仕的意味。
《抱朴子.內篇.釋滯》: 「而不知彼之求仙,猶臨河羨魚,而無網罟,非河中之無魚也。」「羨魚」指的是求仙。
郭璞〈遊仙詩〉其八:「明道雖若昧,其中有妙象。希賢宜勵徳,羨魚當結網。」這是說如果想要成為聖賢,就要砥礪品德;想要吃魚,就該結網。「羨魚」即是「希賢」,這裡的聖賢跟神仙是同義詞,也就是求仙。
唐代孟浩然〈望洞庭湖贈張丞相〉: 「坐觀垂釣者,徒有羨魚情。」讓「羨魚」成為「求仕」的代名詞,但其實他遠承張衡〈歸田賦〉之意,近的以唐代來說,他也不是首發其軔者。
駱賓王〈過張平子墓〉:「惟歎窮泉下,終鬱羨魚心。」張平子即張衡,這首詩也是繼張衡〈歸田賦〉之意。
高適〈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〉:「一生徒羨魚,四十猶聚螢。從此日閒放,焉能懷拾青。」「聚螢」用的是車胤囊螢的典故;漢代卿大夫官印綬帶微青色,「拾青」即指取得高官。這裡「羨魚」可以明確肯定是求仕。
張正元〈臨川羨魚〉:「有客百愁侵,求魚正在今。廣川何渺漫,高岸幾登臨。風水寧相阻,煙霞豈憚深。不應同逐鹿,詎肯比從禽。結網非無力,忘筌自有心。永存芳餌在,佇立思沉沉。」整首詩寫得很委婉,但只要明白「羨魚」是「求仕」的隱喻,整首詩就豁然通解,「風水」指的是外在的阻撓,「芳餌」則是指自身美好的才華德行。
羅隱〈鷺鷥〉:「斜陽澹澹柳陰陰,風褭寒絲映水深。不要向人誇素白,也知常有羨魚心。」表面是吟詠鷺鷥,但骨子裡仍是求仕。「水至清無魚,人至清無徒」,「素白」本是值得誇耀的自身美好無瑕的德行,但為了吃魚(求仕),連純潔的德行也可拋棄。諷刺了晚唐政治沉淪的悲哀。
劉商〈歸山留別子姪〉:「不逐浮雲不羨魚,杏花茅屋向陽居。鶴鳴華表應傳語,雁度霜天懶寄書。」「浮雲」指的是《論語.述而》:「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」的富貴,「羨魚」當然是求仕。《搜神記》:「遼東城門有華表柱,忽有一白鶴集柱頭,時有少年,舉弓欲射之,鶴乃飛。徘徊空中而言曰:有鳥有鳥丁令威,去家千歲今來歸。城郭如故人民非,何不學仙冢壘壘。遂高上沖天。」「鶴鳴華表應傳語」意即我成仙了自然會傳訊於你,一般無事時就懶得寫信了。
「羨魚」還有另一種意思。孟浩然〈西山尋辛諤〉:「漾舟尋水便,因訪故人居。落日清川裡,誰言獨羨魚。石潭窺洞徹,沙岸歷紆徐。竹嶼見垂釣,茅齋聞讀書。款言忘景夕,清興屬涼初。回也一瓢飲,賢哉常晏如。」這裡「羨魚」羨的是《莊子.秋水》:「儵魚出遊從容,是魚之樂也。」那種無拘無束、逍遙自在的快樂。
西江月
2.鳴蟬 貓兒俯踞樹梢 睜大 蛋白石似的眼珠如 暈黃之月高懸 蟬們皆斂翅而息 飲氣 吞聲 聚斂巨大的沉默 於碩腹收束的重量 傾壓枝椏 黃月斜墜 貓兒仰天一躍 掣馳 於城市的天際線 沉默的重量迸裂 如無序的調幅電波 播送所有清醒的耳(250519)
-
向陽〈立場〉 你問我立場,沈默地 我望著天空的飛鳥而拒絕 答腔,在人群中我們一樣 呼吸空氣,喜樂或者哀傷 站著,且在同一塊土地上 不一樣的是眼光,我們 同時目睹馬路兩旁,眾多 腳步來來往往。如果忘掉 不同路向,我會答覆你 人類雙腳所踏,都是故鄉 ...
-
首先,引起我興趣的,是連橫〈台灣通史序〉中所言「婆娑之洋,美麗之島」,「婆娑」是舞蹈、盤旋等樣子,意思不合,到底「婆娑之洋」是怎樣的海洋呢?考諸台灣文獻,「婆娑之洋」一詞總共以幾種型態出現:「婆娑」、「婆娑洋」、「婆娑世界」、「娑婆洋界」、「婆娑洋世界」、「華嚴婆娑洋世界」、「...
-
曾子寢疾 1 ,病 2 。樂正子春 3 坐於 牀 下,曾元、曾申 4 坐於足,童子隅 5 坐而執燭。童子曰:「華而睆 6 ,大夫之簀 7 與?」子春 曰:「止!」曾子聞之,瞿然 8 曰:「呼!」曰:「華而睆,大夫之簀與?」曾子曰:「然,斯季孫 9 之賜也,我未之能易...